10月17日,一公司那平三分部關鍵控制性工程——平孟邊關隧道施工現場一片繁忙。在旱季施工大干的熱潮中,平孟邊關隧道雙洞累計進尺突破2000米,達設計總長的20.8%。
平孟邊關隧道進口端 陳國豪/攝
那平高速是廣西面向東盟和銜接“一帶一路”國際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平孟邊關隧道是那平高速全線最長隧道,設計為分離式隧道,右洞長度4810米,左洞長度為4790米,隧道出口端直通國家一類陸路邊境口岸——平孟口岸,建成后對廣西提升沿邊口岸對外交通條件,促進邊境旅游開發,加快融入開放發展新格局、推動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。
平孟邊關隧道開工建設以來,那平三分部上下同心、盡銳出戰,多措并舉打好施工“組合拳”。
技術攻關 破除施工難題
平孟邊關隧道隧址區地質條件復雜,揭露掌子面圍巖主要呈現為強風化砂巖,夾泥巖、頁巖或與泥巖、頁巖呈互層狀,節理裂隙極發育,裂隙具有聚水、導水功能,地下水呈淋雨狀和涌流狀出水。隧道IV、V級圍巖占比高達77%,圍巖整體性和完整性較差,掘進過程中風險較大。在開挖初期,隧道建設就面臨一個復雜的“扼頸之環”,進洞口位于省道518線下端,覆蓋層較薄僅15米,若采取傳統施工方法容易對省道地面造成較大擾動,且進洞口左前方40米存在18戶民房,隧道開挖過程中房屋易受損。
平孟邊關隧道進口端隧址區開挖前原地貌 李樂/攝
為攻克施工難點,確保隧道順利安全開挖,快速打開工作面,那平三分部組建隧道青年攻堅團隊,反復勘察隧道地理位置與水文環境,多次組織專項技術交底會、技術研討會、隧道施工觀摩會等,為隧道安全施工建設打好基礎。
項目組織開展隧道觀摩會、技術交底會等,為隧道安全施工建設打好基礎 陳國豪/攝
那平三分部依托“廣西路建?新匠坊”平臺開展科技攻關,使用三維數字化和BIM+GIS技術,建立全隧道地形模型進行立體研究,對平孟邊關隧道進行全方位、全過程的規劃和施工協同管理,增加模型和數據的有效傳遞。
項目依托“廣西路建·新匠坊”平臺,運用BIM技術助力隧道高品質建設 陳國豪、黃詩婷/攝
隧道不良地質段落施工中,用于加固掌子面前方圍巖的超前支護在鉆孔時容易遇到塌孔、卡鉆的難題。為此,項目采用跟管鉆進工藝,鉆進的同時壓入套管,以防止鉆進過程中流砂充塞鉆孔或孔壁坍塌。
隧道下穿省道518線段落施工中,地表沉降的容許變形量極為嚴苛。項目采用CRD法進行開挖,通過對掌子面進行分部開挖,減少開挖高度的同時縮短支護時間,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對圍巖施加約束,以達到控制地表沉降在容許值內的施工要求,確保圍巖穩定,保證施工安全。
同時,項目還引進C6隧道多功能鉆機、濕噴機機械手、多功能防水板臺車等機械設備,嚴格落實施工工序,精細管控施工質量。
項目采用新型施工工藝及先進機械設備進行開挖掘進 陳國豪、徐海彬/攝
強化管控 筑牢安全防線
那平三分部根據特長隧道的施工不確定因素較多、施工通風更為困難、工期進度壓力較大等難點,嚴格遵循“管超前,嚴注漿,短開挖,強支護,快封閉,勤量測”的施工原則,及時優化施工方案和調整支護參數,穩步推進隧道施工。
平孟邊關隧道進口端 徐海彬/攝
此外,項目全面推行信息化建設,嚴格落實隧道門禁考勤系統、人員定位系統、視頻監控系統、危險氣體監控系統、應急通訊系統五大系統,助力預警處理更“快”,安全監測更“準”,危險源辨識更“細”,全面提升隧道施工安全監管實效。
五大系統為隧道安全生產“保駕護航” 陳國豪/攝
在洞內安全管控中,那平三分部采取多種措施將安全管理工作落地落細,為隧道安全施工建設提供強有力保障。人員統一配備使用爆閃執勤,能夠在夜間起到明顯的警示作用;采用人車分流,確保提高隧道通行的安全系數;掌子面開挖處采取冰塊物理降溫措施,能夠在38攝氏度的高溫工作環境下保障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。
人車分流,保證隧道內通行安全可控 韋學彬/攝
全體施工作業人員配備爆閃執勤燈,警示效果明顯 韋學彬/攝
黨建引領 凝聚擔當力量
那平三分部項目黨支部充分發揮支部戰斗堡壘作用,找準“黨建+技術攻關、安全生產、人才培養”結合點,錨定平孟邊關隧道高質量建設目標,激發“紅色引擎”為施工生產賦新能。項目黨支部在平孟邊關隧道建設中合理劃分黨員責任區,明確工作目標與管理責任,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,落實落細技術管理、施工管理、安全管理等各項工作,讓青年黨員在施工一線奮勇爭先,營造濃厚的“比學趕幫超”氛圍,形成推動平孟邊關隧道高質量建設的強大合力。
平孟邊關隧道進、出口劃分黨員責任區,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閆星宏、陳江/攝